浅论孔孟之道与廉洁之本 ——读《论语》《孟子》有感
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即始倡廉。西周时,周王把廉洁作为考察奖惩官吏的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协助齐恒公推行政令,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作为官民行为依循准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廉政建设成为考核官吏职守的重要标准;到了明清两代,朝廷更是煞费苦心的给众官吏树立清官典型,做到“廉以立志,廉以律己”。我们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论语》中丰富的廉政思想对当今社会也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孔子的廉政思想阐述了官员为政要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严于律己的道德观。早年孔子曾经帮人家料理丧事,靠这个挣钱糊口;后来做过官,有大夫的俸禄,但对于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恐怕鲜有人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任委吏。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一个小差役。看似容易,做好却难。他的前任就是因为管理混乱和有贪污嫌疑而为季孙氏不满。孔子并不嫌这个职位的鄙贱,尽心尽力,料量升斗,会计出纳,全部做得清楚明白。季孙氏想不到年轻的孔子竟有这样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做乘田。乘田也许比委吏还要鄙贱,因为这是一份管理饲养放牧牛羊驴马等牲畜的小吏。孔子晨夕饲养,牵出赶进,清扫洗刷,很快又把这份乘田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因为孔子兢兢业业,每日喂足粮草,把牛羊都养得很肥壮;而他的前任则将粮草拿出去卖了私饱中囊,以致牛羊怎么也养不肥。 孔子并不忌讳谈论自己曾经干过这样鄙贱的事情,他甚至还带有某种自豪的口吻谈起自己的这一段经历。他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正如孟子描述的那样:“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孔子认为一个从政者要想把政治搞好,自身要廉洁,要为民众做出榜样,不要以权谋私。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意思是说季康子担忧盗窃,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欲,即使奖赏他也不会偷窃。”如日前受到通报的安化县粮食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傅武陵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永订的违纪案件,不就是因为其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对干部队伍疏于管理,上梁不正下梁歪,导致原领导班子成员均有不同程度违纪。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倒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孔子这句话谈了两件事,一件是为政者在政绩上不要图快,意思是要脚踏实地地工作;另一件是是为政者要廉洁,不能贪图小利。如果见了小利就贪心,则“大事不成”。因为如果为官者见财就起贪心,办起事来损公肥私,贪赃枉法,必将迷失方向,还如何成大事呢?祁阳县原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伍志耕贪污公款、包养情妇、收受红包礼金案和新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原副局长黎辉兵受贿案就充分说明了“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因见财起意而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段话的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便概括了。这句话实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政者本人要正,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做到清正廉明;第二层意思是为政者执法要严,对上对下刚正不阿。冷水滩区肖家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湘毅和党工委委员、纪委书记王涛因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严重违反工作纪律的职工不及时处理,监督检查不严、不实,落实主体责任不力而受到查处的案例也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只有为政者做到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上级的方针政策才能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就会顺利推进,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如何治理国家,就是要比上一任还要勤劳,要持之以恒,不要怕疲劳,既要做到廉政,又要做到勤政。据相关史料记载,“廉,仄也”。本意指堂屋的侧边、棱角,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立,故人有高行称之为廉。后人以廉字方正,正直来喻人清正、节俭、严于律己,有正直的品德。廉,廉政,是为政之要道。“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而“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离骚》:“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廉洁,即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简言之,讲正气。屈原正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 从古人造“廉”字的本义到现代贪官不廉的案例反证,“廉”是“正直清白”、“不贪赃不贪婪”的意思。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说,提出的一系列安邦治国、为官从政、修身养性的原则和规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为当今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孟子明确地把为官者的腐败与廉洁两种行为联系起来考察。他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他认为,为官者不取不义之财,即为廉;相反就是伤害了廉。“伤廉”小则身败名裂,大则国亡族灭。这些关于吏治清明重要性的思想,对防范官吏的腐败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通过“不义”手段取得富贵,视如浮云。孟子进一步阐释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反对的是“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孟子进一步阐述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天下弗愿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道也,非其义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如果不符合道义的准则要求,那么即使一根小草也不随便交给人或不随便从别人那里取得。孟子还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表现了孟子重义轻利的道德取向。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对于为政者来说尤其重要。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引导人与社会崇尚真、善、美。为政者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金钱与道义的关系问题。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还强调:“养心莫善于寡欲”“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就是个人修为与社会责任一致性的充分体现,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教诲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现在的公务员,实在应该多学孔孟之道,以正廉洁之本。公务员就是古代的官吏和官府的办事人员,是吃国家奉禄的“公人”,他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是代表国家的。公务员的所作所为,都是与国家的形象密切相关的。如果公务员学点孔孟之道,对于如何执政,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为人民服务,都是大有裨益的。(湘乡市城管局监察室 李明) |